close

文.圖/林靈

年糕放涼後即可脫模。.JPG

              年終歲末,新舊之交,於蒸汽繚繞之時,於熱氣氤氳之際,將眾人集在一起的,除了除夕圍爐年夜飯,想來,應該就是年節必備的年糕了。

閩南語稱「甜粿」的年糕,是過年不可或缺的賀年糕點。從字面意思而言,含有吉祥之意,「年」與「黏」同音,意思是新年團圓凝聚,而「糕」與「高」諧音,意寓步步高升。年糕、年糕,年年高,人人企盼,家家嚮往,寄望著一年比一年好。

關於年糕,有著這麼一個傳說:在遠古時期,有一種怪獸稱之為「年」,到了嚴冬季節,「年」總會出山來攫奪人充當食物。有個聰明的部落「高氏族」,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條條、一塊塊,放在門口吸引「年」,人們則都躲在家裡,果然成功避開了「年」的攻擊。因為糧食條塊是高氏所製,目的為了餵「年」度關,於是就把「年」與「高」聯在一起,稱其為年糕。

                    年糕的歷史據說可追溯到中國周朝。由於禾穀成熟一次稱為一年,所以後世過年吃年糕,就含有祝賀五穀豐登的意思了;吃年糕還有取「年高」長壽之意, 亦有年年長高長大之意。另有一說,相傳春秋時代的吳國大夫伍子胥,曾把糯米粉蒸熟後壓實成磚狀,埋在地底以備戰亂發生、飢荒缺糧時食用。此後,民眾為感念伍子胥,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製作這種塊狀的米食點心,就成了年糕的由來。 

趕在除夕前,社區成員扶老攜幼總動員,一只只大盆裡,經過浸泡且瀝乾水份的糯米,晶亮瑩白,圓潤飽滿,再以機器磨成白色米漿,壓乾去除多餘水份,後加糖或紅豆或高粱蒸熟而製成甜年糕。這是一群人的事,清洗、搬運、壓輾、攪拌、炊蒸、放涼、脫模、包裝......,一道道工序經歷了大把時間,像把一整年收穫與總結,是起點也是終點,終於成就濃郁糖香與軟糯Q甜。

作法傳統、滋味單純的年糕,在一大輪的繁雜工夫過後,蒸爐噴吐著熱氣,水汽穿透了蒸籠,一開籠,糖香四散,濛濛霧氣裡浸潤著素樸的甜香,那是年節將臨的氣息。年糕蒸熟即可直接食用,或切片煎烤,亦可裹上蛋汁、太白粉或番薯粉煎食;另可以餛飩皮、水餃皮包裹後下鍋油炸,口感外酥內軟,相信這是許多人難忘的童年記憶。

         多少人童年的年味裡,總是伴隨着廚房灶間蒸騰的汽霧和濃濃年糕香。年糕熱騰騰登場,甜蜜且柔韌,同時混融著糧食、土地、人、風與水,從磨粉、攪拌,到蒸煮、成形,勞動後的香甜,凝聚成慰藉,一口吃下,Q彈的口感,純粹的糖香,這是年的滋味,亦是團圓的滋味。

市面上的年糕口味及種類多元,吃法也很多元,甜鹹俱有,炊蒸、乾煎、沾蛋汁與麵粉油炸,或烘烤、或炒菜、或入湯,風味各異,均具備軟Q口感,作為過年必備的要角之一,年糕無可替代,既吉祥又討喜,既美味又應景。

團圓桌上的大魚大肉、海味山珍,有的寓意吉祥,有的象徵幸福,有的代表好運.....,年年準時上桌展演。舉凡對生活的積極祝禱,抑或對未來的美好嚮往,彷彿都以食物來實現念想;那同時也是遊子的牽掛與鄉愁,每逢回家過年便帶走一些。儘管再不嗜甜,也得嚐上一嚐,有了年糕的軟糯香甜,這年節才算完滿無缺。

過年呷甜甜!在闔家聚首之時,在除舊迎新之際,幾乎是一年才得一吃的年糕,一口回憶,一口團圓,樣子樸素,清甜軟糯,歲月輪迴,年糕永遠承載著家的味道,年黏如是,年復一年

 

原文刊載於《金門季刊》NO.134  中華民國107年05月出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年糕 團圓 春節 糯米
    全站熱搜

    LaR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