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金門季刊 - 食在美味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圖/林靈

簡單素樸的南瓜鬆餅。.JPG

  是在萬聖節過後,我才上街買了顆南瓜。買回家後就放在廚房陰涼處,一擱,竟也擱上好幾週過去。是上網查看了相關資料才知道,買回家的南瓜不僅可常溫保存約莫一個月之久,且是屬於存放越久、甜度和風味都越好的瓜果,亦可切塊冷凍存放。

  我與外子大多外食。買這南瓜,是為了將滿週歲的女兒,用以製作副食品。女兒的副食品一律原味蒸煮,白米飯、麵線、麵條佐以三四種蒸蔬菜,偶爾蒸蛋、炒蛋、蒸絞肉,一週菜單常顯枯燥、過於簡單,畢竟這是一個零廚藝且變不出花樣的母親。

  嚐來香甜且帶有微微澱粉口感的南瓜,向來深受女兒喜愛。除了蒸煮,我開始上網搜尋食譜,找尋適合嬰孩且富變化的南瓜料理方式,更重要的是,還得無須花費太多廚藝值。

  上網查看了半晌,一項簡單做鬆餅的頁面立即攫獲我--「簡單做鬆餅,可以當早餐也可以當下午點心吃,還可以讓孩子幫忙一起做點心唷!」是的,連孩子都可以一起幫忙製作,想來,這應該不至於難倒不諳廚藝的我。

  按照網頁上所提供的食譜,先將南瓜蒸熟,並將南瓜、低筋麵粉、溫牛奶、蛋黃一起拌勻成糊狀,而後將蛋白另外打發成為泡沫,後將南瓜麵糊與打好的蛋白一起拌勻;開小火,以湯匙將麵糊舀入平底鍋中,待麵糊表面凝固冒泡之後翻面煎熟即可起鍋。

  果肉細緻鬆軟的南瓜,味甘適口,是夏秋季節的瓜菜之一,同時也是每個家中的常備果菜之一;刨成細絲可做南瓜米粉或南瓜粥,切片可裹粉油炸,粗條或塊狀則適合快炒或做燴菜;大型塊狀適合用於蒸和煮湯。我甚至是上網查詢後才知曉,南瓜切開後去籽,瓜囊部份不要去得太乾淨,才能保留當中的香氣。

  呵,同為母親的臉友Tera說,她也是在有了女兒之後,才開始廚房技能累積。在成為母親且即將屆滿一週年的前夕,我終於讓南瓜採用了異於以往的方式來料理。一片片煎成赤赤的南瓜鬆餅,材料簡單,做法簡單,完全沒有多餘添加物,可以作為用以飽腹的早餐、嘴饞時的下午茶點、長牙寶寶的副食品,剛出爐的微熱、微甜,鬆軟帶糯,容易咀嚼,同時帶有雞蛋與南瓜的香氣,怎麼看都很討喜。

  在秋季的最末,正當時的南瓜,被手拙的我給製成鬆餅,外表再素樸不過,但內裡從來就比一眼掃過去時涵納得更多。畢竟,在這一片片小小圓圓的鬆餅內,偷渡了一個新手母親的綿長情意,以及這母親最暖熱與最溫柔的真心。

 

原文刊載於《金門季刊》NO.137  中華民國107年12月出版

文章標籤

LaR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圖/林靈

金門傳統糕點豆包仔粿。.jpg

   一口澤色白如雪,一口軟軟糯糯,一口腴滑清甜,這糕點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烘焙手工製法,這糕點的傳授仍然遵循口耳相傳與心神領會的方式,這是先祖的智慧、師徒的心訣、家族的秘密,這一步一積累了每一個美味的瞬間;這是糯而不黏、甜而不膩、爽口宜人、老少皆宜的豆包仔粿。

  當日現買即食的豆包仔粿,食之甜腴潤滑,食之純真而道地,食之淡淡清韻。在成功村裡,正製作著豆包仔粿的秀琪姐,到底是因為自己愛吃,故而決定把這路手藝學起來;其實,也正是在與家人的閒談間,講起這幾乎已快失傳的古早味--豆包仔粿,曾擔任糕點師傅的表哥丁點不藏私,傾囊分享製作方式,秀琪姐花費半年時間,終於學成。

  秀琪姐說,經由數次試驗,家人也當了好一陣子的白老鼠,終領會出--攪拌均勻無顆粒的米漿是首要也是必要,並將純白米漿倒入模具中作為粿皮,先將底部粿皮蒸熟後,開鍋填進內餡,再倒入米漿,將其蒸熟;也因為內餡填以紅豆、綠豆、土豆等豆餡,所以這才稱之為豆包仔粿。這日,秀琪姐的女兒也在一旁幫襯著,十足媽媽的專業小幫手。

  也因為全為人工操作,製作豆包仔粿的工序相當繁瑣,約需耗費半天時間,光蒸熟就得花上二十分鐘。基於食安考量,除了採用西點專用的不沾黏模具,亦不使用塑料袋盛裝來蒸粿,曾爆出恐有危害健康之虞的紅花米更不在考量之內;秀琪姐甚至特地找來父親協助揮毫,分別寫下「花」、「紅」、「綠」三字設計成貼紙,用以貼在豆包仔粿的外包裝,作為口味識別之用。

  習得手藝後,秀琪姐從端午前後開始製作,同時不斷微調與更新,自然也累積了一定的顧客群。下午,隔鄰的阿婆就買了一袋預備祭祀用;還有年輕的媽媽說,家裡的小朋友早餐都不吃,遂買豆包仔粿來食,「我們家小朋友也愛吃,她也是說要當早餐。」秀琪姐一邊說著,笑了。想來,天底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唯有純粹天然的踏實飽腹,才能安心放心地讓孩子開懷的吃。

  純樸懷舊的豆包仔粿,冷熱均可食,攜帶也方便,若表皮發硬,重蒸一下立即恢復軟糯風味。而在廈門,甚至是東南亞地區,也有親近豆包仔粿之物,縱使名稱各異,但同樣簡簡單單,同樣甜甜糯糯。功夫講究,慢火蒸熟,一人一食,一茶一物,這藏於市井的熟悉之味,儘管再不起眼,一步步都是用心創造、精工細作。

  這豆包仔粿足足凝集了三代人的情感與手藝,儘管秀琪姐謙謙地說,是因為自己愛吃,而決定把這路手藝學起來;然而沒說的是——是花費多少時間心力,在這內裏投注多少精神及情感,用以保存、用以延續,用以繼往開來、傳承珍味。所以啊,即令是簡單不過的古早味,每一口都齒頰留芳,每一口都耐人尋味

原文刊載於《金門季刊》NO.136  中華民國107年11月出版

 

文章標籤

LaR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圖/林靈

黃朝翔與其精心製作的法式甜點。.jpg

   關於法式甜點,你有甚麼樣的想像?集結了精緻、浪漫、甜蜜......,那是一個個宛若珠寶的究極美味,現在,無須飄洋過海搭機赴台,在金門,也能尋味前往。

    構造簡單的白雪檸檬塔,只有塔皮與檸檬奶餡,再鋪疊上蛋白霜,酸甜清新,人氣不墜;以覆盆子與玫瑰組合而成的「漫步雲端」,口感輕盈不膩口,讓人吃得很放鬆;「小家碧玉」則是鋪滿去籽綠葡萄的葡萄塔,口感既清爽又豐盈;以杏仁粉、糖粉與蛋白霜製成的馬卡龍,表層薄脆吹彈可破、內裡軟糯黏牙,澤色粉嫩誘人,難怪被稱為「少女的酥胸」。所有我們熟識或不熟識的法式甜點,日日在後浦頭的閩南古厝甜點工作室裡推陳出新,連番上映。

  80年次的年輕店主黃朝翔,是地區知名傳統糕餅店長合食品行的第三代。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烘焙管理系畢業的黃朝翔,原本計劃服完兵役後赴台工作,彼時恰好遇上昇恆昌金湖飯店招募相關職缺,就此在金門留下。

  曾先後於台北國賓大飯店、喜來登大飯店、山崎麵包等相關產業工作,黃朝翔積累了相當厚實的經驗與資歷,再加上傳承了源自父母親的中式麵點基礎,萌發了他的創業念頭,遂促成了愜意甜點工作室的開設。

  廳堂裡吊掛著大紅的子婿燈,內裡的用餐空間鋪疊了一隅花磚,位於閩南古厝裡的甜點工作室,裏頭既傳統又現代,既東方又西方,既衝突卻又和諧自然。甜點櫃內一個個晶瑩閃亮精巧誘人,十足十令人怦然心動。「古厝搭西點應該很酷,有點文青的感覺。想越多,衍伸的問題越多,反而綁手綁腳,事情做起來就不順。」黃朝翔將當初的發想化為實際行動,並運用家中的閩南古厝,於去年7月完成修復後,愜意甜點工作室終在今年1月順利開張。

  藉由交流與競爭,用以激發技術與創意,在店休日,黃朝翔除了赴台進修,也在地區社大教授西點製作。黃朝翔說,他的食譜至少上千種,除了從書籍汲取與過去的工作經驗積累,或參考他人他店作品,進而轉化、自行搭配與改變成份。

  「有時候,東西不必太複雜,你的餡香氣夠、質量夠、新鮮度夠,整個口味跟風味就拉上來,我也是盡量走向天然,不加色素、香料,盡量避免化學。」能夠長時間保持甜點的濕潤與原本的質地,除了工序的複雜與費工,還有冷藏技術的實際考量。而除了著重美觀、細緻與各種基本技術,從個別組成元素的製作、裝飾至完工,每個環節均嚴謹要求,這是黃朝翔的堅持,也是對於完美的追求。未來,他更打算融入在地特色物產製成甜點,像是芋頭蛋糕捲、高粱巧克力,現在則是已將金門花生製成馬卡龍。

  一點兒不浮誇、不奢華,黃朝翔的法式甜點,嚴選食材,精心製作,平實價位,每一品項豐富又協調,經典又創新,賞心悅目得幾乎自成一門藝術,大相異趣的口感卻彼此平衡得相當好,彼此間又能和諧地彰顯出各自的特色,連裝飾、配色都是那麼地恰如其分,還映現著店主的個人風格與感性。
  
  藏身在閩南古厝裡的法式甜點,採用時令食材,不做過多矯飾,時而奔放,時而內斂,時而嬌羞,時而開朗;以多樣的表現手法,以顛倒眾生的魅力,從來不只是讓人吃下肚,還足以療癒人心,讓人感到富餘的愜意。

 

原文刊載於《金門季刊》NO.135  中華民國107年08月出版

文章標籤

LaR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圖/林靈

年糕放涼後即可脫模。.JPG

              年終歲末,新舊之交,於蒸汽繚繞之時,於熱氣氤氳之際,將眾人集在一起的,除了除夕圍爐年夜飯,想來,應該就是年節必備的年糕了。

閩南語稱「甜粿」的年糕,是過年不可或缺的賀年糕點。從字面意思而言,含有吉祥之意,「年」與「黏」同音,意思是新年團圓凝聚,而「糕」與「高」諧音,意寓步步高升。年糕、年糕,年年高,人人企盼,家家嚮往,寄望著一年比一年好。

關於年糕,有著這麼一個傳說:在遠古時期,有一種怪獸稱之為「年」,到了嚴冬季節,「年」總會出山來攫奪人充當食物。有個聰明的部落「高氏族」,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條條、一塊塊,放在門口吸引「年」,人們則都躲在家裡,果然成功避開了「年」的攻擊。因為糧食條塊是高氏所製,目的為了餵「年」度關,於是就把「年」與「高」聯在一起,稱其為年糕。

                    年糕的歷史據說可追溯到中國周朝。由於禾穀成熟一次稱為一年,所以後世過年吃年糕,就含有祝賀五穀豐登的意思了;吃年糕還有取「年高」長壽之意, 亦有年年長高長大之意。另有一說,相傳春秋時代的吳國大夫伍子胥,曾把糯米粉蒸熟後壓實成磚狀,埋在地底以備戰亂發生、飢荒缺糧時食用。此後,民眾為感念伍子胥,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製作這種塊狀的米食點心,就成了年糕的由來。 

趕在除夕前,社區成員扶老攜幼總動員,一只只大盆裡,經過浸泡且瀝乾水份的糯米,晶亮瑩白,圓潤飽滿,再以機器磨成白色米漿,壓乾去除多餘水份,後加糖或紅豆或高粱蒸熟而製成甜年糕。這是一群人的事,清洗、搬運、壓輾、攪拌、炊蒸、放涼、脫模、包裝......,一道道工序經歷了大把時間,像把一整年收穫與總結,是起點也是終點,終於成就濃郁糖香與軟糯Q甜。

作法傳統、滋味單純的年糕,在一大輪的繁雜工夫過後,蒸爐噴吐著熱氣,水汽穿透了蒸籠,一開籠,糖香四散,濛濛霧氣裡浸潤著素樸的甜香,那是年節將臨的氣息。年糕蒸熟即可直接食用,或切片煎烤,亦可裹上蛋汁、太白粉或番薯粉煎食;另可以餛飩皮、水餃皮包裹後下鍋油炸,口感外酥內軟,相信這是許多人難忘的童年記憶。

         多少人童年的年味裡,總是伴隨着廚房灶間蒸騰的汽霧和濃濃年糕香。年糕熱騰騰登場,甜蜜且柔韌,同時混融著糧食、土地、人、風與水,從磨粉、攪拌,到蒸煮、成形,勞動後的香甜,凝聚成慰藉,一口吃下,Q彈的口感,純粹的糖香,這是年的滋味,亦是團圓的滋味。

市面上的年糕口味及種類多元,吃法也很多元,甜鹹俱有,炊蒸、乾煎、沾蛋汁與麵粉油炸,或烘烤、或炒菜、或入湯,風味各異,均具備軟Q口感,作為過年必備的要角之一,年糕無可替代,既吉祥又討喜,既美味又應景。

團圓桌上的大魚大肉、海味山珍,有的寓意吉祥,有的象徵幸福,有的代表好運.....,年年準時上桌展演。舉凡對生活的積極祝禱,抑或對未來的美好嚮往,彷彿都以食物來實現念想;那同時也是遊子的牽掛與鄉愁,每逢回家過年便帶走一些。儘管再不嗜甜,也得嚐上一嚐,有了年糕的軟糯香甜,這年節才算完滿無缺。

過年呷甜甜!在闔家聚首之時,在除舊迎新之際,幾乎是一年才得一吃的年糕,一口回憶,一口團圓,樣子樸素,清甜軟糯,歲月輪迴,年糕永遠承載著家的味道,年黏如是,年復一年

 

原文刊載於《金門季刊》NO.134  中華民國107年05月出版

文章標籤

LaR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圖/林靈

IMG_6932.JPG

  隱身於小徑村落的彎曲巷弄裡,老榕樹下一塊童趣的手繪店招,幾張簡易桌椅,在矮簷下,在榕蔭下,幾盤噴香的現炸美食,大口咬下,既柔軟又酥香,既簡單又飽足,這是遊客必訪、必吃且頗具戰地特色的獨特料理--蛋狗、蛋香、雜七雜八。

  初次造訪的遊客,對於招牌看板與菜單上的蛋狗、蛋香與雜七雜八,恐或多有疑惑,店家往往不厭其煩地解釋著,蛋香是蛋餅加香腸,蛋狗是蛋餅加熱狗,雜七雜八則是綜合炸物。早年,由於國軍弟兄經常透過電話訂購,為了方便記憶與抄寫,遂產生了這樣的簡稱,並沿用迄今。饒富趣味的簡稱,不僅誤打誤撞成了極富特色與識別性的美食代名詞,也吸引眾多遊客、鄉親與饕客前來朝聖。

  望文思義,並將其成分組成逐一拆解,蛋狗即是炸得金黃香酥的蛋餅裹腹著熱狗,蛋香則為蛋餅裹腹香腸,雜七雜八則是由甜不辣、豬血糕、貢丸、熱狗等物所組合而成的綜合炸物。甫上桌的熱氣蒸騰,加點胡椒鹽,佐以醬料,並不繁複的平實小吃,份量十足,一口酥脆,一口軟嫩,在地的老字號,傳香數十年。

  造訪合泉平價中心的那日,在充滿時歲感的老雜貨店裡,我們聽取老頭家娘黃太太娓娓道來,關於匿伏在簡單吃食背後的濃濃人情。「卡早攏做阿兵哥生意,沒做吃的。做吃的緣起,是因為我們買來吃--我們家就是這樣,買東西回來,就和大家分享,分阿兵哥吃,他們吃了說好吃,就叫我拿來賣,來做著賣他們,就是這樣慢慢做起來的......。」

  老頭家娘還說,自己的好手藝乃是無師自通,再加上於年初仙逝的老頭家「嘴卡叼」,經由自行摸索與經驗積累,「以前要吃甚麼有甚麼,還可以辦桌、叫桌。」全然的自信,十足的好手藝,曾深受好評。憶起過往,忙到「無暝無日」,汗徹淋漓的勞動,撫養四位子女長大成人,賺得一家溫飽,這是小店並不輕鬆的過往,亦是小店再平凡、再相似不過的日常。

  口耳相傳的巷弄美食,日日重複著同樣的工序,每一個環節爛熟於心,同時精確熟練地掌握分寸和火候,在小小的廚房裡醞釀,在漫漫的時光長河裡傳續,儘管只販售蛋香、蛋狗、雜七雜八與炒泡麵,遊客仍翕動著鼻子,順著香氣絡繹前來,打卡、拍照、點選......,一盤接續一盤。

  在油鍋裡接受高溫的煎熬,吃油快、升溫快、炸好快,褪了蒸蒸的水氣,才能呈現酥香迷人的金黃。金燦燦黃豔豔的爐火旺旺,甫上桌的蛋香、蛋狗與雜七雜八,有滋有味,愈吃愈香,每一口都映著小鎮裡的人事蒼茫與流動風光。

  在巷弄裡的小路裡彎繞,看帶著歷史印記的小店,數十年如一日地於此安住。趁熱大啖這一套香酥嫩脆的炸物,滋滋地躥著熱氣,摻雜著絲絲縷縷的香氣,配搭沁涼啤酒或汽水,色香誘人,外酥裡軟,涮嘴夠勁,填實了轆轆肌腸,也滿足了最初的揣度與想望。

  歷經了時代更迭與變遷,隱身於巷弄裡,屹立數十年的好味道,餵飽多少駐軍、居民、思鄉遊子與前仆後繼的遊客。順風順水、按圖索驥,就循這份微微的香、沉沉的靜,在距小徑邱良功墓園不遠處,有這麼一家樸實不起眼的小店,並不華麗亦不矯情,時時漾著餅香、蛋香、熱狗香、香腸香、炸物香......,以再尋常不過的食材,讓人看著、嗅著,都饞。

  美食與歷史皆不可辜負,在蔭涼的老榕下,在小店的矮簷下,肚皮圓滾,飽食之餘,把往事、故事全數吃進胃袋裡,把成長、相愛、別離與團聚通通融進心坎裡,召喚過去與現在,用食物凝聚與慰藉,且聽一回夫妻同心、胼手胝足的勤勉故事,再聽一回駐軍十萬的戰地歷史。

 

原文刊載於《金門季刊》NO.133  中華民國106年12月出版

文章標籤

LaR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圖/林靈

刀削牛肉麵使用現擀現削的麵團。.jpg

有位擅煮、擅吃的大廚友人曾說,好吃的牛肉麵必須具備幾個要素,即是:湯濃、麵Q、肉嫩。湯頭不僅要濃郁,還要兼顧香氣,既能挑動嗅覺神經,又能餘韻繞樑;除了湯頭的底蘊足,麵體也得有相當的吸附性,才能融貫所有的美味;肉嫩,入口綿軟,卻又帶點小小的抵抗,用舌尖托著肉塊,往上顎頂去,恰恰化開了肉的纖維與燉化了的牛筋,遂滿口生香。

金門的牛肉麵吶,或清燉、或紅燒,或清爽、或濃香,一碗碗都是以心力與時間成就的好湯,粗獷的切成大塊大片的在地黃牛肉,慢火細燉後的軟嫩,飽含濃冽的肉汁,入口就是驚豔。

近午時分,不過十一點一刻,山外黃海路上的張記牛肉麵,內裡已坐了九成滿,「請問內用還是外帶?」店員揚聲問得清朗。坐定後點單畢,半晌,一碗郁香的半筋半肉牛肉麵隨即上桌。鮮纖綠翠的蔥花大把撒於湯面,軟燉的牛筋、大塊的牛肉佐著Q彈紮實的拉麵麵體,麵香、湯香、肉香十足合拍,層層疊疊,融合無間。

一提起金門的牛肉麵,身邊的友人迭聲回應--「山外喜相逢的刀削牛肉麵,讓我到現在還念念不忘。」軍友黃培書如是回味著。老爹牛肉麵則是軍友卓洆毓到金門服役後的第一次外食,「無比美味啊!吃著麵想著台灣。」網友潘嘉卿憶起彼時,「記得下午四點離開營區辦事情,明明就快晚餐了,還是硬要吃一碗刀削牛肉麵,吃的是回憶,腦裡想的是跟女友(現在的老婆)一起在台灣吃飯的畫面......。」

復興路上的喜相逢牛肉麵,是在地知名的老店之一。一推開店門,總能見到這樣的畫面--熱鍋邊,老闆黃仁宗以俐落刀法,動作利索地咻咻咻削下麵條入鍋;待煮熟的麵條撈進碗裡,後加入牛肉塊與湯底,綴上蔥花,這老字號且遠近馳名的刀削牛肉麵即可上桌。

老闆黃仁宗說,喜相逢的創始人為他的姑丈公李敏,該店約莫草創於1970年間。李敏為湖南人,昔時隨國軍撤退至金門,後將這一手烹煮牛肉麵的好手藝傳承予黃天賜、王金鸞夫妻倆,現已傳承至第三代的黃仁宗。

黃仁宗解釋著,這刀削麵所使用的麵團乃是現擀,並隨著溫度、溼度等氣候因素調整製程與時間;黃仁宗的父親黃天賜,仍舊日日晨起,以大骨與牛肉共同熬燉牛肉麵的湯底,母親王金鸞則在店內協助出菜暨料理;至於要角牛肉嘛,當然是使用在地的金門黃牛肉。

以大骨與牛肉熬燉數小時的湯頭溫潤清澈,現揉現削的刀削麵讓每一口咀嚼都泛著麵香,佐以軟嫩香的塊狀金門黃牛肉,往湯碗添點兒店家自製的酸菜與辣油,再加點個甜(鹹)燒餅,再來一碟現切滷味,十足的豐美與飽足。

傍晚時分,未及六點,喜相逢滿屋的繞樑香,店內早已滿座。本地居民、外來遊客、駐軍、外籍教師陸續絡繹著,黃仁宗表示,一天約可販售百餘碗牛肉麵。這傳承三代的好手藝,勤勤懇懇,嚴謹著紮實著基本功,既簡單又家常,通通納在這一只湯碗中。

文人饕客舒國治曾下筆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碗牛肉麵。」望著這一碗牛肉麵,牛肉香氣紋理盡現,湯水、爐火、麵體齊聚共和,經過多少時歲的淬鍊,日復一日接受考驗。

使用平凡的食材,費時自熬湯頭、手作辣油與酸菜,按部就班地慢工出細活,在蒸騰的鍋爐邊揮汗烹調每一碗麵--或鮮醇清澈,或濃厚甘芳,澤色豐盈鮮香,色香味俱全,牛肉、湯頭、麵條兼著平衡與柔和,充滿餘韻且十足協調;別忘了還有酸菜、蔥花、辣油等諸位重要配角,用以提香、顯味、增辣,這是多少世代難以忘懷的滋鮮味美。

老兵的鄉愁,飄洋過海,結合了擀麵功夫、紅燒技藝,碗公大的空間,集了水、火與時間,熬燉出香氣與記憶,無論是街頭小巷或高級飯館,有這一碗再熟稔不過的家鄉味,暗香浮動,滋養入味,用以安撫、用以溫習與回味。

春華秋實,久別重逢,走一整夜,懷抱著共同的秘密,不如來嚐一碗牛肉麵,大口暢肆這一碗人生最好的相逢。

 

原文刊載於《金門季刊》No.132 中華民國106年9月出版

文章標籤

LaR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圖/林靈

井上食堂的總匯炒泡麵,口味鹹香豐美。.JPG

 

  用料平凡,料理工序亦不繁複的零失敗率料理,約莫,就是在大家的味覺記憶裡,佔有一席之地的炒泡麵了。求方便、求快捷、求飽胃,因應彼時戰地金門孕育而生的炒泡麵,是在地特有的小吃樣態。都說位於金湖鎮舊士校、現今幹訓班後方的鴻美餐飲百貨,是炒泡麵的發源店--以前金門的駐軍,休息時到鴻美餐飲吃維力炸醬麵,驀地心血來潮,建議老闆加料,後加入肉絲、蛋、青菜等佐料拌炒,即成香味十足、用料豐富的炒泡麵。

  外子位於金湖鎮正義里成功村的老家,正是緊臨著金西旅步三營部連的四鳳商店。外子回憶著,在駐軍尚未裁撤之前,四鳳商店的頭家娘招治,即是外子的大姐,初始是為了方便,將炸醬麵煮過、淋上醬汁、均勻攪拌,再加上半熟蛋,快速、簡易且平實,作為駐軍的夜宵與點心,用以填實與飽暖一個個的轆轆飢腸。後來,經由變異與增改,炒泡麵佐以各式配料,遂成為一種豐富的尋常。

  招治大姐的炒泡麵,滋味豐美、用料實在,同時也是外甥女圜、霖、月的童年裡,一抹最難忘也最饜足的香。外甥女霖說,一開始,四鳳商店的菜單中並無炒泡麵這一選項,是某駐軍提了建議,招治大姐就此把炒泡麵列入菜單裡,許多駐軍一吃成主顧,每天總要來上一份。霖還說,以往吶,一旦遇有駐軍點了炒泡麵,又恰巧碰上用餐時間,招治大姐便會多炒一些,順便讓孩子們填飽肚腹。

   然而,這炒泡麵,加蔥段、加肉絲、加香腸、加貢丸......,在地的店家各有各的密傳心法,自有不同的料理手段,饕客亦對各式口味各有偏愛。在貧瘠的年代孕育而生的戰地限定炒泡麵,既平凡又豐富,既美味又家常,曾經撫慰與安定了多少離鄉背井的胃囊。

  茹素的軍友林宏城,曾在小徑的合泉平價中心嚐到店家客製化的蛋奶素炒泡麵,分量十足,相當好吃!他甚至擔心起以後吃不到該怎麼辦?軍友彭文宏認為,每間小店的炒泡麵口味不盡相同,每次返金,他都會到陽翟的雲海小吃吃炒泡麵。軍友郭孝先憶起在金門的歲月,總覺得炒泡麵有媽媽的味道,返回台灣這麼多年,炒泡麵倒像似成了令人懸念的故鄉味。

  服役期間擔任空軍伙食兵的外子,再加上往昔家中經營雜貨店暨小吃店,從小出入廚房,炒泡麵竟也成了外子的拿手菜之一。「炒泡麵,當然要用維力炸醬麵。」外子一口的無庸置疑,並先後備妥高麗菜絲、紅蘿蔔絲、豆芽菜、蔥段、花蛤、花枝丸、肉絲、雞蛋……,神情專注,架式十足,先起油鍋爆香,讓鍋裡蒸騰著熱氣,後將諸多乾料依序置入,加水、下麵、調味,以大火快炒,待湯汁收乾,濃郁噴香的炒泡麵即可起鍋。

  一群軍友返金追索與回憶,揪團前往小店吃盤炒泡麵,三五好友閒暇相聚,五分鐘快手料理一盤炒泡麵,炒泡麵留住一段時光,成為眼前簡單的恆常。這在金門處處得以尋見的好口味,大把大塊的下鍋,大口大碗的咀嚼,上桌後的炒泡麵,無一處不家常,無一處不出色生香。配料豐足、口味鹹香,十足開胃的炒泡麵,它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形容,同時也是最好的映現。

  數十年如一日的炒泡麵,暖熱、可喜,並且芳香,或瓷盤、或塑料盤、或復刻版的鐵盤裝盛,如此簡單如此尋常,一杓一碗都讓人心暖胃暖。人生苦短,來日方長,粗礫多渣的現實生活裡,多少物事與習性讓人難以戒斷,就讓炒泡麵與彼此相陪相伴,起筷落筷,好好吃完,安頓半晌。

 

原文刊載於《金門季刊》No.131 中華民國106年6月出版

文章標籤

LaR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