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訪◎林靈 圖片◎許伯鑫提供    原文刊載於《文創達人誌》月刊 14 2014年11月號 

 許導演提供照片03  

   這一期,我們採訪的對象是資深紀錄片導演許伯鑫。自1996年以來,許伯鑫完成多部紀錄片,影片內容大多為呈現自己最熟悉的地方──社會現狀、農村、信仰、文化和困境。

  謙稱自己對所有的作品好像都還不太滿意,但實際上獲獎無數並獲公部門資金補助的許伯鑫,對於自己的作品有相當程度的謹慎與要求。「我做這些片子都很慢,但是,我要作的東西,我都希望能夠打在我的簡歷上;每一個階段我都希望找到一個突破點,也許是在影像製作層面,也許是產生一些思考……,我希望我每一次作片子的時候,都會有不一樣的面貌出現。」

   許伯鑫指出,紀錄片是處於一個很慘澹的狀態,不只在台灣,全球狀況也幾乎如此。「早期,我在報社當攝影記者,這大概是我從事影像工作以來,唯一可以養活自己的一段時間。」既然如此,許伯鑫又何以毅然決然、義無反顧的投入拍攝紀錄片的領域呢?

  「我一開始就沒有把拍紀錄片當作養活自己的方法,而是把紀錄片純粹作為創作之用。」許伯鑫說,既然自己擁有一些機會,同時也有能力,對於票房問題亦沒有太多顧慮,而是為了紀錄社會真實現象,並以紀錄片的方式表達之。「我在作片子時,都希望可以更深入一點,這樣就需要花一點時間來展現出這個事件或人的想法,這都是非常漫長的事。拍攝紀錄片其實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如果沒有一些資金的奧援,是不可能完成的,縱然有資金的奧援,結果也不見得會是令人滿意的。」短短幾句話,許伯鑫緩緩帶出目前紀錄片在拍攝與製作面上,所面臨的困境。

  有些紀錄片上了院線,到戲院播映,但實際上所產生的效益與影響為何?這問題讓許伯鑫思考良久。「我們的紀錄片在媒體上播放的時間不多,所以有的導演會選擇上院線,這樣會有一些票房的收入;但每一個紀錄片導演如果一開始就設想自己所拍攝、所製作的紀錄片要到戲院去放映,我會覺得此舉對紀錄片的價值可能會有一些扭曲,或許為了符合票房或市場,可能就會有一些不一樣的調整與修正;但如果紀錄片在拍攝製作完畢之後才想要上院線,那就另當別論。」

  至於紀錄片上院線之後能做甚麼?這也是許伯鑫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很多紀錄片上院線時,會找很多達官顯要站台、捧場,我看到這現象只覺得納悶;紀錄片一定都是在討論台灣社會問題,不論是農業、勞工,或是其他,但找了這些擁有權勢與政治力的達官顯要來站台之後,對整個事件與問題一點改善都沒有,這樣到底有甚麼意義呢?我們一般人只能藉由紀錄片來增加對社會現象的了解,此外,我們並沒有實質權力來改變這些狀態……。」

  紀錄片導演針對某個社會現象費心耗時地觀察、紀錄並拍攝了兩、三年,有了一些心得,進而產出一部紀錄片,「從事藝術的人應該大多都是這樣的,寫詩、寫文、拍片……,最終目的還是想說能夠改變些甚麼,同時希望社會現狀能夠朝著理想中的狀況去改變,這是一個藝術創作者應該都有的心情。」許伯鑫一番語重心長有感而發,「拍片,不就是想影響大家,或改變小小的現狀?都已經把這些最有權力的人找來,還是沒有辦法改變些甚麼,實在很讓人灰心。」

  而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許伯鑫常感覺,被拍攝者給了他相當多的回饋。許伯鑫拍了很多農夫與勞工,這些人向來被視為社會底層人物,他們學歷不高,但許伯鑫在與這些人的對話中,有感自己書讀了半天,怎麼都沒讀懂這些人所體悟到的人生智慧。在拍攝【農村、宗教、陣頭】紀錄片過程中,許伯鑫在高雄內門拍攝一輩子作農的農夫,這農夫在農閒時參加陣頭,但農夫十分樂觀,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平凡過一輩子;相處熟稔後,許伯鑫問及農夫對於人生的看法,農夫的一番回答卻讓他十足印象深刻。

  「人生就像麻雀。」一輩子作農的農夫對人生下了這麼一個註解。因為農夫在農田裡,最常看到的鳥類就是麻雀,稻子熟了麻雀便會來吃,所以農夫認為人生大概就像麻雀,如果在這裡吃完了,沒得吃,就飛到別的地方找食物;所以也沒有所謂的委屈,反正就是求個溫飽,哪裡有得吃就往哪裡去。農夫這一席對人生的感悟與認知,讓許伯鑫非常驚訝。「如果把這寫成一本小說,肯定是生猛有力!這才符合農夫的思維,人生就跟麻雀一樣想盡辦法工作、賺錢、養活自己,至於處在哪裡則無需太計較。如果我現在編一個劇本,要農夫講人生是多麼肉麻的一件事,太文藝腔調,但農夫如果以這樣的方式講人生,這樣就對了!這就是他的語言,符合農夫身分的語言!」

  其實,許伯鑫也曾認為,拍紀錄片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是一種冒犯拍攝對象的作為。被拍攝者通常不是公眾人物,自然也不必要被公開生活樣態,但慢慢地,許伯鑫也發覺,像現在的臉書與youtube,很多人都是作為公開並藉以與大眾分享自己生活狀態的平台。許伯鑫忍不住想,搞不好人類的本質是喜歡分享的,或許只是因為以前的科技不允許。

  當然,在拍攝過程中,也有被拍攝者不願意被拍的情況,許伯鑫相當能理解每一個人各有不同的處境與想法,「萬一被拍攝的人半途落跑了,這也是會碰到的狀況,那就捨棄,或換對象。」許伯鑫說明,紀錄片的拍攝是相當依賴被拍攝對象的,「紀錄片是拍攝者與被拍攝者,兩個人共同合作完成的作品,缺一不可。」

  許伯鑫申述,藝術也是一種溝通工具,同時亦是最溫和的溝通方式,並以民主的、溫和的狀態去發揮影響力;所以,許伯鑫把紀錄片也當作一種溝通方式。這一路走來,許伯鑫看著自己所拍攝的紀錄片無法改變任何社會現狀,也曾沮喪、失望,但轉念一想,知識之所以會被建構出來,都是經由長時間慢慢積累而成,也許無法在當代立即改變些甚麼,但這些資訊的累積都成了知識體系裡面的重要構成部分。

  「影像是讓後來的人們認識現在這個年代的一個重要媒介,像我拍了【樂生療養院記事】紀錄片,我拍了三四、年。在拍的時候,我就已經很清楚知道,我不是要拍一部片子去改變政府的立場或作法,我所要表達與呈現的,就是把這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不論是民間的聲音、抑或是官方說法,都盡可能的把真實留下來。」把紀錄片當作一種史料,是為讓往後看到這一部紀錄片的人們理解這次事件所帶來的經驗並作為參考,許伯鑫的核心概念,就是讓紀錄片的文獻、史料意義,大於藝術意義的呈現。

  而科技的發達,種種拍攝工具包括照相、錄影設備垂手可得,就硬體發展來說,拍攝或剪接紀錄片的硬體門檻似乎越來越低,但台灣的紀錄片拍攝及發展程度,在許伯鑫看來,是不進反退。「雖然有這樣的科技可以用,但有大部分的人是拿來自拍,而以相機或錄影機作為工具,拿來論述公共議題的,畢竟還是少數。有陣子我在社區大學或是社區教一些居民拍片,我還是覺得拍片畢竟不容易啊!就跟寫文章一樣,我們都會寫字嘛,但為什麼有些人是文學家,但我們不是呢?這還是需要基本的人文素養,對藝術的表達行式也需要有相當程度的理解與掌握,不是拿起相機或錄影機拍一拍就成的。」

  紀錄片存在的意義,就是如實呈現當下的社會面貌,讓人們藉由紀錄片去理解社會上某個議題,像核四、環保、原住民……等等議題,「我覺得紀錄片是比較可以信賴的一個影像。」許伯鑫覺得,紀錄片不見得一定要很激勵人心,或一定要有一個答案,而是類似在蒐集並彙整口述歷史,將當時的時代背景與其所發生的事件原貌完整呈現。

  對於有意進入紀錄片領域的新手,許伯鑫建議,「對商業的想像要降低,但紀錄片確實是貼近社會很好的一種方式與媒介,你會為了拍片而把事件觀察得很深入;如果你對這些事件沒有相當的理解,是沒有辦法拍片的,或拍不出所以然來。但也是因為拍片,讓原本陌生的領域轉為或理解或熟絡,這讓我對於台灣的某些領域有了更進一部的了解。我覺得,這就是我拍片的樂趣。」一直到現在,許伯鑫對於紀錄片的熱忱,未曾減損。

  「追求真實、盡量真實,不要有太多干擾。」這是許伯鑫一貫的信念。在拍片當下,也沒有假日與非假日的概念,把工作與休假結合,許伯鑫以紀錄片作為貼近社會的方式,去對話、去觀照,並作為紀錄歷史的見證。


//攝影    許伯鑫

1959.10.02出生

1988-1996自立晚報攝影記者

2000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 

2001  科博館921地震教育園區  (影像)專案執行。 

2002  獨立 (影像、記錄片)工作者   

2003-迄今  輔仁大學大傳系兼任講師 

2008-迄今  新莊社區大學講師 

紀錄片作品 

1997 【烏山頭文化遺址】紀錄片獲文建會 地方文化影帶獎。公視播出 

1998 【孫厝寮的紅腳笭】紀錄片獲文建會 地方文化影帶獎。民視播出 

1999 【看見鹽分地帶】紀錄片獲國藝會補助、文建會地方文化影帶獎 

1999 【農村、宗教、陣頭】紀錄片獲聯合報基金會贊助、文建會地方文化影帶獎。公視播出。 

2001 921地震中寮紀事】紀錄片獲文建會 地方文化影帶獎、入選台北影展。 

2002 【台灣世紀回味】紀錄片-公視。民間禮俗風華篇/編導。 

2003 【台灣的願力】紀錄片/編導(台一線牽手護台灣活動

2004 【築夢踏拾】紀錄片/編導 

2006 【七年級說族群故事】紀錄片/編導(公視) 

2008【樂生療養院記事】紀錄片(獲國藝會補助) 

                       獲南瀛美展優  獲時報公與義影展獎 

2009【遇見台灣】三支短片 

2010【殘盟週年】紀錄短片 

2011【中港大排藝術設置紀實】 

2012【新北市紀錄片影展】協同主持人

2013【攝影大臺中】計畫主持人 

2014 【西班牙在臺灣】短片 

2014 【城市、表情】紀錄片 

攝影作品 

1992 獲【台灣新聞獎】→首獎 【台北新聞獎】→優等獎。 

      獲【台灣新聞獎】→優等獎。【台北新聞獎】-優等獎。 

1993  參與【看見淡水河】攝影計劃 , 巡迴展及攝影集出版。 

       獲【我們河川攝影大賽】第一名。 

1993  參與【看見原鄉人】攝影計劃 , 巡迴展及攝影集出版。 

1998  【新台灣人】影像裝置藝術作品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展出) 

1999  參與【二二八紀念館】影像展出 

1999  參與慈林紀念館「民權運動影展」。 

2002  參與【綠島人權紀念館】人權影展展出 

2004  影像裝置藝術作品【轉彎 記億】 

2007  參與總統府【解嚴20周年特展】影像展出 

2008  參與中正紀念堂【媒體解嚴20周年特展】影像展出 

2007  影像裝置藝術作品【開放、多元】 

2011  參與北美館【時代之眼】影像展出 

2013  新莊顯影(地方影像報告) 專輯出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aRose 的頭像
    LaRose

    裂島少女

    LaR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