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圖◎林靈 原文刊載於《文創達人誌》月刊 15 2014年12月號 

P1250143 (2) 

   秋日午後,和煦陽光暖暖灑落,走向位於金門金湖鎮新市里山外的長春書局,在這家營業了四十餘年的書店裡,處處尋見時間堆疊的痕跡。隱身在琳瑯書冊與各式文具間的白髮書翁,就是我們這一次的採訪對象──陳長慶。 

  陳長慶說,自己是在停筆二十多年後,再次重新復出的。在復出之後,他去了一趟海南島,「從海南島回來,我心想,如果單純寫遊記,實則無太大意義;我想,不如把海南島的遊歷帶進金門的故事裡,於是,就促成了《再見海南島.海南島再見》這一本書的完成。」陳長慶本是為了測試自己,停筆二十年後是否能夠重新開始?沒想到依舊下筆如有神,亦沒料到這篇兩萬字左右的小說,引起了眾多讀者的迴響與肯定。 

  但嚴格說來,更加大量且持續的寫作,是陳長慶在得知自己罹患血癌的時候。確知罹病後,陳長慶知道,自己若不趕快提筆,如果不把握當下,患了這折騰人的病症後,還能存活多久時日尚是未知……,於是,一篇篇嘔心瀝血的著作接續產出──《花螺》、《了尾仔》、《槌哥》、《小辣椒》、《不向文壇交白卷》、《晚春》……等著作,就是在罹病後的這四五年內完成的,此時亦是陳長慶的創作高峰期。 

  陳長慶的寫作題材,都是由金門的人事物凝鍊而成,並以自身所處的社會生活型態為背景,運用小說方式撰寫出吻合這個年代的故事;或從人性層面去探討、去書寫,將社會中良善與暗惡的一面並陳。也由於長久生長並住居在金門這個島嶼,觸目所及、所聽聞、所感受、所接觸到的都是這樣的故事與人,陳長慶遂以身邊熟習的人事物為主題並撰寫之。 

  像《小辣椒》,是依真人真事改編的社會寫實小說,反映出彼時金門的戰地景象。女主角小辣椒憑藉美貌和善用人性弱點來經商,成為島上的有錢人,但從不作對不起良知的事,最後獲得真正的幸福。《了尾仔囝》則以金門在地人的眼光將金門特有的背景如小三通、大陸開放等納為素材,藉著小說人物點出金門社會遇到的衝擊,並反映著社會變遷 。《失去的春天》內容描述七十年代的金門,依然處在一個戒嚴軍管的戰地政務時期,以青春和愛情做為本書的主題,並由陳大哥、顏琪、黃華娟來貫穿整個故事,有計劃地帶領讀者周遊金門的主要風景名勝。《老毛》則是以金門為背景,在戒嚴軍管時期及戰地政務下,以不同人物、不同故事的角度,還原當時的時空,讓讀者感受在那種時代背景下的無奈。 

  「有時候,我們會想,我們以金門為書寫主題,這樣或許無法打入台灣的主流文學圈子裡面;但後來我仔細想想,也許並不純然是我們想像中的這樣,我們書寫著金門的獨有特色,這是其他人沒有辦法取代的,所以,我們應該感到自豪才是!」調整了原本的自卑心態,進而將其轉化為寫作的動力。因金門自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陳長慶以身邊的熟悉題材為書寫主題,並用以表達並呈現金門的文化歷史,「我覺得這樣也是很好啊!從純樸的小農村開始寫,回顧到戰地政務時期與軍管時期,這樣,寫出來的作品也是受到相當熱烈的好評。」陳長慶於《金門日報》連載的小說,十分受到金門在地鄉親與讀者們的肯定與期待,甚至有旅外華僑藉由網路閱讀陳長慶的作品後,引起相當的共鳴,感動同時並激動得打電話返金予陳長慶。 

  擅以第一人稱書寫的陳長慶,不論是《再見海南島.海南島再見》或《失去的春天》等多本著作,均以主人翁「陳大哥」的視角來呈現,不僅讓讀者感到親切,再加以於書中大量描述金門的迷人景緻,集結眾多在地元素,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如身臨其境。但也因多以第一人稱視角創作,常有讀者不斷詢問或揣測其創作的真實性,這也為陳長慶帶來不少困擾。「但後來,我也不管那麼多,如果怕東怕西、或怕別人批評而不寫,那永遠也沒有題材能寫,那你還有甚麼東西好寫?」陳長慶覺得,寫作就是要從自己最熟習的題材與故事著手下筆,不需太在乎旁人眼光。有了這樣的認知,陳長慶於不久後,遂完成了十五萬字的《失去的春天》。 

  「不論是我的小說也好,新詩也好,都是以我們所生長、所居住的這塊土地作為書寫的歷史背景,很多人想要了解金門,無形中就會去看我們的書。像是特約茶室這個部分,如果我們不寫,它就會消失了,導致後人無從知曉。所以,我就是把這塊土地的面貌真實呈現,以當時的歷史背景作為書寫依據,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有意義!」不管能不能進入所謂的主流文學,只為寫出呈現真實社會面貌的作品,這是陳長慶一貫以來對於自己的要求與期許。 

  在民風純樸且觀念保守的年代,陳長慶任職於金防部,因業務與工作需要,幾乎每個月都得到俗稱「軍中樂園」的特約茶室查帳暨檢查業務,彼時頻繁進出特約茶室的陳長慶,自是領受並經驗過不少鄉人的異樣眼光。「但特約茶室對金門而言,是一段相當重要的歷史,所以我很不認同豆導(鈕承澤)的『軍中樂園』拍成這樣。」談起鈕承澤執導的「軍中樂園」,部分內容有違事實、扭曲歷史,甚至是誤導觀眾,陳長慶不免感慨。 

  在「軍中樂園」這部影片中,雖然豆導係以「一個荒謬的年代,阿兵哥被禁錮在一座風光明媚的小島,等待著一場永遠都不會發生的戰爭」為主題,但其時代背景則為六○年代的金門,涉及的又是一段獨特的軍中樂園文化。陳長慶娓娓道來,「即使我尊重豆導在電影中所欲表達的意象,也深信這部片子必能超越他之前的作品獲得觀眾與方家的肯定;因為『電影歸電影』。然而,身為當年軍中樂園業務承辦人,身為《金門特約茶室》這本書的作者,當這段歷史遭受電影的扭曲而有誤導觀眾之虞時,卻不得不挺身而出為它做辯護,並同時還原它的原始面貌;因為『歷史歸歷史』。」 

  近日,有兩位來自日本島國的遊客蒞金遊訪,為想更近一步了解金門的歷史文化,尤其針對軍中特約茶室此一區塊,特別前往拜訪陳長慶並就教之。此外,也曾有美國讀者千里迢迢寄上款項,只為購買陳長慶所著的《金門特約茶室》一書。陳長慶說明,「軍中特約茶室是軍方獨有的文化,本島與外島的經營方式亦不相同,金門本島是軍方自行經營,所以金門的這個部分是很完整的呈現了軍中樂園的歷史。」所以陳長慶的的《金門特約茶室》,在出版後的半年內隨即再版,足見本書備受重視的程度,不可輕忽。 

  初中肄業,後戮力自學的陳長慶,一路走來的文學道路,是憑藉著自己慢慢進修、持續書寫,與日復一日的勤奮不懈,「如果沒有靠著自己進修,手上這支筆拿起來就像鋤頭那麼重呢!」陳長慶打趣著說。而剛開始寫作時,自己也常被退稿,「不過這都是必經的過程,慢慢練習,就會慢慢進步。」他也認為,筆耕不輟,多讀、多寫,正是學習寫作的不二法門。

   在營業了四十餘年的長春書店裡,這店門每日一開就是送往迎來,往昔的陳長慶常常得趁著空檔時間,取了紙筆,就倚在書店裡的影印機上頭寫,待寫畢後再將紙筆收回口袋;直至空班閒暇時,再將作品謄到稿紙上,如此爭紛奪秒的創作著,《失去的春天》一書就是這麼產出的。「寫作這種東西很難講,雖然那時候置身在那樣的環境下,十五萬字就這麼寫出來了;但現在有時開了電腦,坐在電腦前還不知道要寫甚麼?」雖說是抓住靈感與確定主題後,便能開始動筆、順利發揮,但陳長慶也往往是將故事內容與架構在腦中構思、醞釀後,遂開始下筆成文。 

  最近,除了寫文回應豆導的「軍中樂園」外,陳長慶正著手整理二、三十篇散文,預備將其集結出版為《父親的遺物──陳長慶散文集》;此外,小說《晚春》也將於報紙連載結束後出版。從事寫作以來,幾乎著作等身,有著「金門扛鼎文學家」之譽的陳長慶,其獨特的個人風格早已樹立,作品中不時展現並流露著對於社會與金門這個島嶼的關懷。儘管年近七旬,陳長慶仍舊天天閱讀,時時充實自己,長期致力於邊陲文學的書寫,「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唯有認真、有心,再加上持續不斷地練習,才有辦法一步步走向文學的步道。」對於意欲從事寫作的初學者,陳長慶如此勉勵著。


 【陳長慶小檔案】 

陳長慶,金門碧山人,一九四六年生。曾任《金門文藝》發行人兼社長,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作品曾編入《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台灣作家作品目錄》。《金門特約茶室》乙書曾獲國史館台灣文獻獎。其作品誠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副教授、詩人藝術家張國治在〈在地情懷,在地詩〉文評中所言:「陳長慶擅長以寫實手法,描寫金門之風土民情,並植根於對時局的感受,對家鄉政治環境的變遷,世風流俗的易變,戰火悲傷命運以及不向悲苦困境屈服的堅強意志,鋪成一股濃濃的鄉土情懷。」以及作家黃克全先生在〈但識嵯峨好〉文中指出:「陳長慶小說的主調是寫實派,但又加入一部份浪漫派作風。前者隱含對客觀現實的執信,後者隱含個人自我主體的發皇及對現實的疑問或不滿,這一拉一扯間,藝術張力於焉顯現。所以他被冠上金門鄉土文學作家可謂實至名歸。」其閩南語詩作〈阮的家鄉是碧山〉將由金門金沙鎮公所鐫刻成詩碑,並由金門文化局立於縣定古蹟碧山睿友學校左側。  

著有:《寄給異鄉的女孩》(1973台北林白)、《螢》(1973台北林白)、《再見海南島 海南島再見》(1997台北大展)、《失去的春天》(1997台北大展.2003台北聯經)、《秋蓮》(1998台北大展)、《同賞窗外風和雨》(1998台北大展)、《何日再見西湖水》(1999台北大展)、《午夜吹笛人》(2000台北大展)、《春花》(2002台北大展)、《冬嬌姨》(2002台北大展)、《木棉花開花又落》(2002台北大展)、《夏明珠》(2003台北大展)、《烽火兒女情》(2004台北大展)、《日落馬山》(2005台北大展)、《時光已走遠》(2005金門縣文化局)、《走過烽火歲月的金門特約茶室》(2005文建會補助)、《小美人》(2006台北秀威)、《陳長慶作品集》(2006台北秀威十冊)、《金門特約茶室》(2006金門縣文化局)、《李家秀秀》(2007台北秀威)、《歹命人生》(2008台北秀威)、《西天殘霞》(2009台北秀威)、《攀越文學的另一座高峰》(2009金門縣文化局)、《頹廢中的堅持》(2010台北秀威)、《花螺》(2012台北秀威)、《了尾仔囝》(2012台北秀威)、《槌哥》(2012台北秀威)、《不向文壇交白卷》(2012金門縣文化局)、《將軍與蓬萊米》(2013台北秀威)、《小辣椒》(2013台北秀威)、《父親的遺物》(2014台北秀威)以及《晚春》等書。

arrow
arrow

    LaR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