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訪◎林靈 攝影◎林靈    原文刊載於《文創達人誌》月刊 11 2014年8月號

P1230314   

行程滿檔,活力充沛,現已年過七旬,集兒童文學作家、詩人、畫家於一身的的林煥彰,每日持續不斷的寫作,把臉書作為書寫平台,以圖像與文字記錄生活境況,與臉書上的臉友們即時分享著充滿禪味與詩意的充實生活。  

提及寫作,林煥彰認為不能依賴靈感,「常聽很多人藉口說,沒有靈感,所以不寫或寫不出來,其實我不大相信。」「余光中曾經說過,在他八十歲的時候人家問他,靈感是甚麼?余光中打了個比喻說:就像鑽牆一樣,鑽到快通的時候便是靈感。」「所以這在談的,都是在講這整個過程,若只是一昧等待靈感,不知要等到何時?」再加上每個人所面臨的、所探索的、所追求的課題各異,生活範圍與人生際遇也不盡相同,所以林煥彰覺得認真生活、認真思考、認真觀察,去體驗、去關心關於人生的各面向,自然便會產生許許多多的寫作資料及題材。  

足跡遍布全台各地國小校園演講的他,像是〈冬天的基隆山〉、〈春天的陽明山〉等眾多詩作分別被兩岸三地編選入課本作為國小教材,但林煥彰說,一開始是1993年在新加坡,他的兩首作品〈椰子樹〉與〈不要理他〉首先被編入作為小學華文的深廣教材。而在台灣的部分,最初則是以一篇書信體寫成的〈我,不是現在的我〉被選入國小教材,林煥彰以他個人的生長歷程為例,用來鼓勵學童們應如何面對挫折,進而克服並解決之。在巡迴各校的講座或演講中,林煥彰幾乎天天跑一到兩個行程,最遠更曾抵達離島的東引與馬祖,前往推動閱讀寫作活動。也因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補助推動兒童閱讀活動之故,林煥彰每年幾乎都要跑個二、三十所學校,為資源不足、地處偏遠的偏鄉學童分享與互動以閱讀寫作為主題的講座,最南曾遠征到屏東的獅子鄉,而其他偏遠地區,不論澎湖、小琉球等地也都有林煥彰烙下的足跡。 

懷想起自己早些年的詩觀,林煥彰是為關懷別人,為愛寫詩,但近年來的詩觀則略有不同。林煥彰首先說,詩是一種彌補。每個人自出生、長成,都有缺憾,一定都曾遭遇不如意,即使是富人,也自有他的不足之處,所以詩基本上是一種彌補。詩同時也是一種感恩,因為人打自出生,生命即是父母給予的,而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曾接受他人幫助,也許只是一句話或一個眼神的鼓勵,故生而為人,本應懂得感恩。而詩更是一種感悟,林煥彰指出,詩只是一種文類、一種表現方式,而為什麼要寫詩?就是藉由文字以詩的形式,表現出人生、生活的意義,或對於人生與生活中的感觸、領悟或發現,不論想到甚麼、遇到甚麼、看到甚麼,包括美的、智慧的、對人性的批判或反省,透過對人生的感悟,將這些點點滴滴不間斷地寫下,宛如觀照一面鏡子,用以自我反思。  

林煥彰曾以七個字寫了一首短短的一句詩,詩名為〈空〉: 

鳥,飛過── 

天空 

 

還在。 

這首短詩是林煥彰六、七年前寫下的,「因為老了嘛,年紀也一大把了,現有這麼大年紀,一定是經歷過很長的人生體會,就會有所感悟,所以這首詩是在寫生命的意義,它的主題正是述明了短暫與永恆。」林煥彰如是說。而〈空〉這題目也自有它的意涵,林煥彰認為生命有限,不管動植物都依循著自然規律而行,總會經歷生老病死,但天空永遠都在。林煥彰說,在這樣的感悟下,特感生命之短暫,所以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課題。  

「比如我喜歡寫作,我覺得寫作對我個人的生命意義最大在於成就我自己,我可以把我一生所想、所體驗的記錄下來,也許不完整,但也許不一定要那麼完整,也未必寫下來的全數都重要,但我只要抓住我想表達的部分,我這樣不斷地寫著,倘若我一天我走了,如果有人還讀我的作品,那我是不是就等同於還活著?這樣想想便覺得很充實。人生哪,哪天走了都不怕。」所以現在的林煥彰,為小朋友寫,為大人寫,為眾人寫,為自己寫,寫詩寫得問心無愧、心安理得。  

在十七、八歲青春年少的年紀,便開始學習寫詩與畫畫的林煥彰亦十分鍾情於圖像,他認為詩和圖像的關係是十分緊密的,藉由圖像的視覺觀感,讓抽象的情感、觀念與思想等等具體化起來,鮮明起來,並運用具體形象的語言來下筆,不管何種文類,只要運用具體形象的語言來表現,它的文學藝術成就就會比較高。至今已寫了超過五十年的詩,林煥彰仍持續積極的激勵自己不斷地寫,並充分運用智慧型手機的快捷與便利,隨拍隨寫,捕捉生活中垂手可得的片刻感動,並將其添上文字,化為一首首觸動人心的詩。  

對於自己一路摸索並成長的文學歷程,林煥彰發表於《葡萄園詩刊》第四期的處女座〈雲〉,那初始投稿便被採用並刊登的經驗,對於剛投入寫作的林煥彰而言是莫大的肯定與激勵,同時也因為主編藍雲的鼓舞,林煥彰更是連續投搞了數次。而後,林煥彰在笠詩社中與先行者及詩友同好互相交流學習,之後並參加了中國文藝協會舉辦的文藝創作研究班,經詩人瘂弦、鄭愁予等人的指導,這是讓他從一個愛詩、寫詩的青年,長成為優秀詩人的重要歷程。而原在台肥工作的林煥彰,於台灣肥料公司提早退休後,應邀擔任《聯合報》副刊編輯,林煥彰很謙遜地說,他都是在做中學,才逐漸踏上文字工作者這條路。  

「我一直說我的書桌就在我的膝蓋上,因為我寫的文類文字量並不算多,所以我的書房、我的寫作場所是移動的,我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寫。」現在手寫稿件的機會較少,林煥彰申明,因目前使用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的頻率較高,可即傳即修,迅捷又便利。  

而談及自己正在推廣提倡的六行詩,林煥彰是從十年前便從海外的泰國、印尼開始宣傳暨推廣,直至十年後的今天依舊。林煥彰亦於八年前在曼谷成立小詩磨坊,探討小詩寫作,迄今未曾間斷。喜歡寫詩、畫畫,喜歡兒童和兒童文學的林煥彰,儘管已從職場退休,仍持續的為推廣兒童詩、帶動小詩風潮而忙碌著──創作不輟、編輯詩刊、全台巡迴演講灑播文學種子,一站接續一站,在人生的旅程上仍持續不斷地往前邁進。


【林煥彰小檔案】 

林煥彰,台灣宜蘭縣礁溪鄉人,1939816生;自二十歲開始,學習新詩、兒童文學、繪畫創作及史料整理、評論、教學和推廣活動。曾創辦《龍族詩刊》、《布穀鳥兒童詩學季刊》、《兒童文學家雜誌》等。曾任《亞洲華文作家雜誌》總編輯,臺北聯合報系《聯合報》、北美《世界日報》副刊編輯,泰國《世界日報》、印尼《世界日報》副刊主編,大陸兒童文學研究會創會會長,中國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世界華文兒童文學資料舘館長,亞洲兒童文學學會臺北分會會長,楊喚兒童文學獎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執行長等。現為《兒童文學家》發行人、《乾坤詩刊》發行人兼總編輯,林家詩社《林家詩叢》主編。 

出版新詩、散文、兒童文學、繪畫、史料等著作八十餘種,部分作品譯成英、日、韓、泰、法、德、俄、義、蒙、印尼、馬來等十餘種外文發表及單行本出版。臺灣、香港、澳門、中國大陸、新加坡等地區中小學語文課本教材選用四十餘篇新詩、兒童詩、童話、散文等作品。曾獲中山文藝獎,洪建全、陳伯吹、冰心、宋慶齡兒童文學獎,澳洲建國二百年現代詩獎章、中華兒童叢書金書獎等。 

重要著作有《牧雲初集》、《公路邊的樹》、《斑鳩與陷阱》、《歷程》、《童年的夢》、《妹妹的紅雨鞋》、《我愛青蛙呱呱呱》、《用心生活》等,另編有《近三十年新詩書目》、《中國新詩集編目》。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林煥彰 小詩風潮
    全站熱搜

    LaR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