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訪◎林靈 攝影◎林靈    原文刊載於《文創達人誌》雙月刊 08 2014年3-4月號

P1210441  

   「從《文訊》的刊物內容看,30年來,《文訊》可依其編輯走向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國民黨文工會主導時期(1983~1984),第二階段是李瑞騰擔任總編輯時期(1984~1992),第三節段則是封德屏擔任總編輯迄今的時期(1992~)。這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的《文訊》,展現了從威權宰制、展示文藝政策,以迄於資訊提供、史料編纂和朝向多元文化發聲的不同風格。但就內容而言,則多能薈萃眾家,呈顯不同年代、不同時期的台灣文學變遷軌跡,在轉型、調適以及和文壇互動的過程中,從專欄到專輯的策畫,從約稿到投稿,從編輯理念到刊物的版型(包括封面設計),都反映了30年來台灣文學與文化的變遷,也勾勒了這30年來台灣文學的發展圖象。」──向陽〈一群傻子創造了台灣文學傳播的奇蹟 《文訊》發刊30週年有感〉 

  創刊屆滿30週年的《文訊》,過去曾為國民黨黨屬刊物,自2003年起已獨立自主,一步步紮實、沉穩地走著這條台灣文學發展與出版的長遠道路。 

  《文訊》社長封德屏投身《文訊》近30年時間,幾乎與《文訊》成了生命共同體。2003年元月,固定以經費支持《文訊》的國民黨決定停止供給經費,在被迫獨立的當下,封德屏四處奔波求援,成立了「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讓《文訊》自此轉為自主經營。 

  而在《文訊》創刊屆滿30週年之際,又因「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的場地租約即將到期,為了「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的典藏地點及持續運作,陸續展開了兩次拍賣會。封德屏積極籌畫書畫拍賣,獲得近200位作家共襄盛舉捐贈或創作,這兩次拍賣會募得的款項收入共約2800萬元左右,將全部納入「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專款專用。 

  作為台灣文學發展的紀錄者,長期對台灣、對本土文學的重視及關注,《文訊》擔負起文學史料蒐集、整理、研究及傳播的責任,珍藏並挽救著台灣作家作品、故紙、篇章、手稿、照片……等文學資產,同時也承載著這30年來,台灣現代文學發展的歷史重量。《文訊》不僅肯定並重現前輩文學作家的文學碩果,也重視文壇新秀的創新與潛力。社長封德屏說,這不僅只是智慧的薪傳,更是文學的倫理。也因此,這30年如一日的持續積累,《文訊》現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讓《文訊》的文學史料定位,在市面上眾多文學雜誌中獨樹一格。 

  長期在《文訊》這塊文學園地裡默默耕耘,封德屏念茲在茲的是,絕對不以台北觀點去看待台灣。《文訊》持續關注在本鄉本土持續創作與為自己故鄉文史工作努力的人,社長封德屏更曾帶隊下鄉,於全台16縣市舉辦藝文活動,讓文學從底層扎根,啟發各縣市重視藝文環境與藝文活動的積極態度。在這過程中,與各縣市聯絡窗口的接洽及聯繫,促成了《文訊》全台各地特派員的產生,每個月由各地特派員提供12則當地藝文活動訊息,持續不斷且毫不偏頗地呈現在地觀點,迄今已逾二十年未曾間斷。 

  從《文訊》雜誌編輯的欄位分佈,亦體現其編輯的企圖心,在「人文關懷」中,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文學新書」每月介紹5080本當月文學新書,清楚記載新書資料及內容提要,30年來不曾停步;另有書評數篇介紹近一二年國內外好書;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每期亦製作「各地藝文採風」,逐月記載當月的文學記事,企圖為台灣文學留下史料;並把觸角延伸至世界華文文學,製作「全球華文文學通訊」;而在「人物春秋」中,可以看到資深作家的智慧風華、中生代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社長封德屏將《文訊》視為生命的一部分,挹注其青春、專業與情感,從編輯的角色轉換到經營者的角色,以持恆的力量,長年不懈地注入真誠與溫暖,與作家培養出深厚情感。迄今逾25年,每年主辦藝文界的重陽聯誼活動,這專為資深作家所設的聯誼活動,不只感念這些資深前輩所創造出的文學榮景,也讓我們這些後輩在使用並享受這些文學創作後,得到豐美及滋養的同時,更該懷著感恩的心。 

  文學媒體的蕭條與逐漸冷清,出版業亦日趨式微的現在,《文訊》從單純的文學刊物,橫跨雜誌、出版與藝文空間三大領域,社長封德屏接下紀州庵的經營管理,即是《文訊》因應大環境變遷所作之轉型。以《文訊》作為文學研究的基底,紀州庵則扮演著空間展覽與展示的媒介平台,具體實踐《文訊》的創意發想與理想,並使用音樂、戲劇、閱讀及朗讀各式平易近人的方式,讓小而美的紀州庵,在城南的角落,創造出一個文學的春天。而近兩年來,紀州庵的離屋古蹟修復歷程,經營方式的確認,以及即將面臨經營的更大壓力,亦是社長封德屏口中無可推卸、無可懈怠的責任。 

  少女時代也是文青的封德屏認為,台灣的語文教育、文化教育需往下扎根,不論是對文學生態的了解,抑或是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讓文學生活化,應從更年輕扎根,讓學子親近與認識台灣文學作品。 

  未來,「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的紙本資料數位化典藏,是《文訊》刻不容緩的首要課題。封德屏期望兩年後,「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的網站資料庫能夠對外開放,正式啟用。《文訊》歷年來累積保存、收藏的龐大文化資產,這些台灣文化界的珍貴集體記憶,封德屏認為,將這些動人的篇章,將這些或有形或無形的文藝資源、文化資產賦予新的生命,不僅是維繫「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的重要資產,更應將其活化再利用,與社會共享。 

  在文學的園地裡,本是不分政治色彩,不涉及意識形態,《文訊》好不容易從黨屬刊物到完全獨立,在台灣泛政治化的意識形態下,其背後所背負的壓力不小,但《文訊》用事實證明,用寬廣謙和的態度去贏得友誼,「很辛苦,但我們每一滴汗水都是為自己而流的,會特別珍惜。」社長封德屏如是說。這一條出版與台灣文學發展的路,封德屏築夢踏實,對於文學領域的多角化經營,一步步穩健、踏實的走。「前兩次拍賣會,展現了台灣文學界無可比擬的團結與凝聚力,自然覺得肩膀上的責任更重。而我們要做的事,還很多。」將《文訊》視為生命共同體的封德屏,語調溫柔而又堅定,也因為封德屏的紮實與堅持,讓屆滿30週年的《文訊》,顯現並見證了台灣文學的繁花盛世。 


 【封德屏小檔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文訊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紀州庵文學森林館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長期主編《文訊》雜誌,曾主持《臺灣文學年鑑》、《臺灣作家作品目錄》、《張秀亞全集》、「臺灣現當代評論資料目錄」等編纂計畫。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工作獎、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編輯獎、金鼎獎特別貢獻獎。著有散文集《美麗的負荷》;學位論文《臺灣地區年鑑編纂體例與分類之研究》、《國民黨文藝政策及其實踐(19281981)》。 


 《文訊》地址:台北市中山南路116 文訊雜誌社

電話:(022343-31422343-3143

網址:www.wenhsun.com.tw 電子信箱:wenhsun7@ms19.hinet.net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文訊 封德屏
    全站熱搜

    LaR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