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林靈 圖◎劉還月提供    原文刊載於《文創達人誌》雙月刊 07 2014年1-2月號

P1020793  

  五十歲那年,劉還月買下一塊位於新竹北埔山區的荒地,自此開始了「救荒本草堂」的山居歲月;這些年來,是既避世亦入世的,劉還月就在北埔鄉水磜村水磜子山上,過著簡單質樸、自然豐美的耕讀生活。 

  劉還月,本名劉魏銘。自青年時代起始的寫作生涯,使用過不下一百個筆名,最後使用的是取自楞嚴經的「還月」這個名字。

  國小五年級開始寫作並發表的劉還月,幼時家貧,自高中起即必須半工半讀以支付學費及生活費。但因長時間耗費體力的勞務工作實是佔去太多時間與精力,劉還月下定決心,這輩子絕不以勞力工作為職志,於是轉換跑道學習職業技藝,曾擔任近二十種工作的學徒,更立下一年換二十四個頭家的紀錄。

  為使自己能有更多時間閱讀及寫作,劉還月於青春正盛的1718歲間,決定挑磚來賺取生活費,雖仍以勞力謀生餬口,但以一年之中挑磚半年的方式,另外半年則用來寫作與閱讀,這樣的生活模式讓劉還月度過了好一段日子。而後也曾在楊逵的東海花園打工,讓劉還月結識許多文學創作者,也給了他另一種相異於往的,對生活以及對文學的想像。

  不曾間斷地持續著寫作的習慣,一直到外島金門服役時仍依舊是。由於青少年求學時期的大量創作,在服役分發時輔導長發現並閱讀過其作品,劉還月因此被選派為文書兵,也讓他在服役過程中,擁有較多時間可自由運用。不僅只是利用時間閱讀、寫作,在業務上手後,劉還月跑遍了金門,更因此學會了攝影。

  在服役之前女友的離去,讓自己沒有牽掛;再加上實在是因為窮,也沒有朋友,沒有其他因素與任何情感的罣礙,讓劉還月能夠專心致志的創作。回頭看看,原來,很多重要的創作,就是在服役期間完成的──劉還月如是說。

  劉還月寫詩,寫小說、評論、散文,也寫戲曲報導與民族報導,作品散見各處,亦囊括各大文學獎項,如教育部文藝獎、梁實秋散文獎及國內各媒體散文、報導文學獎、第十四屆吳三連獎等。劉還月先後出版《尋訪台灣平埔族》、《台灣民俗田野行動入門》、《台灣土地傳》、《台灣鄉土誌》、《台灣的客家人》……等眾多著作。

  劉還月下鄉田調、深入部落,重新整理並逐步建構漢人歲時節俗的哲理基礎,寫下耆老與在地的精采故事。既是作家、講師、導演、亦是人文旅行主持人,身兼多元身分的劉還月,以如鷹一般的精準與銳利,融會貫通並適時切換每個角色。

  曾是全台最年輕的報社主編,也曾創立了以常民百姓的生活、文化為主題的常民文化出版社,在結束出版社的工作以後,劉還月毅然回鄉,在新竹縣北埔水磜子買下含有二間舊三合院的三分多荒地。

  一開始,劉還月以「避秦山」為名,架設個人網站,許多人總會問:「何以山名避秦?」早在中國南宋就有詩人謝枋得,說是為了「尋得桃源好避秦」。避秦語出〈桃花源記〉:「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我從來就知道,在這個時代,不該只有避世的桃花源,最需面對的是為了入世而建的避秦地。」「但我不是要建立一個不問世事的桃花源,而是希望在這個沒有價值觀的時代,重新建立生命的價值。」劉還月的避秦山網站上,這麼述明著。

  而後,劉還月讀到《救荒本草》,發現《救荒本草》為明周定王朱橚所撰,成書於永樂4年(西元1406年),作者為明太祖朱元璋之第五子。明初的政局混亂,周定王朱橚卻自植草木數百種,並且完成這部全書共收錄了414種可供饑民果腹的野生食用植物,每物一圖,圖文對照。釋文則簡述產地、形態、性味、有毒無毒的部位、食用方法等。

  在位於新竹北埔鄉水磜村水磜子的住處,劉還月種了兩百多種原生種植物,其中包含多種飢荒可食的蔬果。在屋後的山坡地上,常見的蔬果如香蕉、百香果、龍眼、長豆等,亦有多種較為罕見的作物如羊奶頭、楊桃豆、台東龍眼、薏米等,足以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救荒本草堂」已然成形。

  劉還月自此在「救荒本草堂」開啟了種菜、育果、養樹、讀書、寫作與演說的生活。而迄今已邁入第十年的劉還月人文旅行,亦是劉還月除自學、田調、寫作不輟外,另一項持續堅持的重要環節之一。劉還月關懷人文與產業,傳承歷史與文化,同時深入體驗與探索,不僅重視旅行的內涵、了解旅行的意義,劉還月更是能夠透過旅行豐富人生的人。由劉還月企劃,主辦兼領隊的人文旅行,常常是在公布行程的隔日隨即報名額滿。

  參與劉還月人文旅行的成員,年紀最小的是七歲,最年長的則是八十二歲;其中不乏上校、警官、台清交大學教授、國中小老師、導遊、電子工程師等,有部分成員甚至是連續十年持續不斷地參與劉還月每一次的人文旅行。劉還月深厚踏實的思想,精彩紮實的行程,將族群、歷史、民俗、地景、產業、生活、故事以及傳說,結合每一次人文旅行的地方特色,進而在旅行行程中體驗不同人民的生活。

  也因為劉還月的人文旅行,深刻體驗每個地方不同的風土之美,讓知識與生活對遇,再透過親身的體驗,構築成深切真誠的感動,這樣的深度旅行足以豐厚每個人的生命!在人文旅行的同時,劉還月亦無私地幫助在地小農,扶植在地產業,不論是北埔小農自產自銷的手工柿餅,或是台南南化西阿里關庄的飛龍黑糖,亦或是稀有少量的太巴塱紅糯米及黑糯米,對於務實的生產者,劉還月從來都是不遺餘力的支持與推介。

  在幾乎行程滿檔的生活中,劉還月仍每日規律且有計畫性的寫作,劉還月深知時間分配的重要性,且嚴謹行之。「態度決定一切。」劉還月如此深信著。有別於以往的文學創作,劉還月現今的寫作內容及寫作方式已非純創作,更像是留下紀錄、傳授知識,以不艱澀且好讀易懂的修辭與文字,淺顯卻深刻的影響更多讀者。

  「旅行、讀書、寫作、講學,日子就該過的是這樣,這不正是古人最完美的文人生活嗎?」在新竹北埔水磜子的「救荒本草堂」裡,劉還月的堅毅、包容、可親及溫暖,以其豐厚的人文背景與知識涵養,讓質樸簡單的山居生活,愈顯豐盛、富足而奢華了起來。 


劉還月簡歷

  1958年生,台灣新竹客家人。青少年時期因家貧而失學,憑著堅毅的精神努力自學,曾擔任過學徒、小工、苦力……,二十歲參與反對運動,同時也透過自己的努力,開始先後擔任廣告公司企畫、《自立晚報》〔生活版〕主編、台原出版社創社總編輯、社長、台灣省政府文化處多元文化諮詢委員會委員、台灣省政府《客家族群史》〈移墾篇〉及〈民俗篇〉召集人、台灣常民文化學會理事長、台灣平埔族學會理事長、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人、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創辦人。 
  曾獲關懷台灣基金會文化貢獻獎、王育德紀念研究獎、順益台灣原住民文化研究出版獎、教育部文藝獎、台灣之美攝影金牌獎、台北西區扶輪社職業成就獎、梁實秋散文獎及國內各媒體散文、報導文學獎、第十四屆吳三連獎等;並主持過平埔族、地方文史等數十個研究計劃。 
  1999年之後,逐漸看清楚台灣反對運動的虛妄本質,因而不再參與,2004年,對台灣政治及社會完全絕望,開始讀《易經》,計劃以後半生的歲月,重新整理漢人歲時節俗的哲理基礎,並且逐步建構,有心人才能尋得的「避秦山」。 2007年,在新竹北埔的水磜子買了荒地,改建為救荒本草堂,開啟種菜、育果、養樹、讀書、寫作與演說的新生活。


 劉還月著作

  個人的著作有《尋訪台灣平埔族》、《台灣民俗田野行動入門》、《台灣土地傳》、《台灣鄉土誌》、《台灣客家風土誌》、《台灣的客家人》、《台灣大地震斷層現場實錄》、《台灣人的歲時與節俗》、《台灣人的祀神與祭禮》、《我是不是平埔族DIY》、《台灣地平線之淡北海岸的甦醒》、《台灣島民的生命禮俗》等十數部作品。 
  1998年策劃國軍莒光園地電視教學節目《我們的台灣》系列節目,並於1999年應公共電視之邀,製作《台灣地平線》節目,2001年再度策劃拍攝公共電視《台灣地平線》第二、三季電視節目,2002年,製作行政院文建會《台灣鄉鎮文化誌》紀錄片,2003年續製公共電視《台灣地平線》第四、五季電視節目,2004年,接受華陶窯委託,製作《香茅古道的人文與歷史》紀錄片。 


劉還月的F B(臉書):http://www.facebook.com/haiyue.liu?ref=profile

避秦山家族旅行家族的F B(臉書):http://www.facebook.com/groups/128102553888407/

救荒本草堂的F B(臉書):http://www.facebook.com/liukingdom?sk=wall

《劉還月的避秦山》部落格:http://blog.udn.com/liu580220

劉還月的YouTube影音頻道:http://www.youtube.com/user/liu580220?feature=mhum#p/u

《劉還月的小農&手製部落》及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ucrose/

arrow
arrow

    LaRo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