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位在二樓的不起眼小店面,裝潢極簡,僅有幾套質樸的深褐色和式木質桌椅在其內。我造訪的時間通常是午間,在最靠近餐檯處,電扇晃悠地轉著,童書與絨毛玩偶四散於桌面,店主的幼齡女兒常常就這麼躺臥在長條椅上,蓋件小薄涼被,沉沉睡憩。也常常是待零零散散的幾個顧客擇好位置坐定,年輕的店主遂取著遙控器啟動冷氣。
「一個人嗎?坐窗邊可以嗎?今天要吃點甚麼?」綁著馬尾的店主妻子負責接待招呼,店主則在餐檯後忙碌備食。有時生魚片丼、有時鮭魚親子丼、有時漁人丼,先是呼嚕喝完暖熱噴香的味噌湯,新鮮現做的漁鮮丼飯隨即上桌,散逸出十足誘人的澤色與光芒,不消半晌便大快囫圇的連碗底都清光。
最終遞上的一小碟甜品,無論是解熱淡甜的綠豆湯、爽口消暑的檸檬愛玉、暖糯清香的銀耳蓮子,一款款都成了用餐當日的小確幸期待。這家位在街邊二樓的小店,是我回到島上以後,最常用以撫慰胃囊肚腹與放鬆心緒的所在。
「妳在那?」夏末某日,話筒彼端傳來朋友P的聲音。「我在街邊二樓的那家小店。」我答得輕淺。「除了那家店,妳沒別的地方能吃飯了嗎?」P的這一句質疑裡夾雜著好些沒好氣。每次造訪用餐,我也必定於臉書上打卡分享當日大啖的料理餐食樣態。「那麼,如果到金門時前往消費,報妳名號能享有幾折優惠?」甚至有臉友如斯留言。我知道,我到底是太常也太頻繁在午膳時間現身於這家小店了。
許是太常光顧,有次用餐甚至還得到了意外的一碟──「這是招待。」炙燒過的鮪魚肚,一上桌就是驚艷,微微焦香的外表下閃耀著腹肉的腴嫩油脂,細緻甜鮮的的上乘口感,入口滿是驚歎!檸檬香氣恍恍惚惚,純然的愉悅盤據口腔,入口即化是再寫實不過的基本形容詞。
時有空班閒暇,店主偕妻兒一行,一家子就聚坐在最最邊角的位置。「啊~」粉嫩色系打扮的小女娃兒張著嘴,年輕的店主悉心撕下塑料糖果紙,隨後把硬糖遞入女兒口裡,同時也將另一硬糖遞向妻子。這一雙父母或以低沉但輕緩的聲音,循序依照圖畫書上的圖示一一耐心教導並給予適時鼓勵,以晴日般的暖熱向著笑綻如花的幼女。霎時,我想我確是親眼見到了一個名喚「家」的原形。
本來,我是不太具備一個人獨自在外用餐的能力的。總覺得獨自一人形單影隻的面對著餐食,總有說不上的單薄與孤寂。但幾次下來,卻也發現自此不必再與一群蜂擁宛如逃亡的人潮共擠共食,也總都能把碗內的飯食完好細細咀嚼吞嚥,自在的消磨這一段午餐時間,吃得愜意亦悠閒。不消幾個月,我是在這島上覓得了專屬自己,也最隨心所欲的最佳午餐去處。
「謝謝光臨。」待我餐畢起身欲離,還臭奶呆著咬字的小女娃兒搖晃著步伐,帶著甜嫩的娃娃音走近,清晰地吐出這一句。甚至還爬上長條椅,學著大人樣,著手收拾起桌面的殘羹狼藉。「小心噢~」年輕的父親倚在其旁,候著同時且殷殷叮囑。「我要幫忙!」換來小女娃兒滿腔無庸置疑的堅持語氣。
走下騎樓,老榕蔭外,夏末的陽光大作,那家二樓小店的臨路落地窗就在車流攘往的亮裡,映著耀目的影與光。
作者/林靈
原文刊載於《幼獅文藝》730期 2014-10月號